免費論文查重認準CNKI論文查重,專為高校論文檢測、畢業論文查重、碩士論文查重誕生的論文檢測入口平臺,CNKI論文查重系統涵蓋海量的數據庫,為畢業生解決各種煩惱,論文查重軟件免費為各種有論文檢測、論文查重需求的人提供,論文查重認準CNKI查重!
發布時間:2021-07-25 09:00:00 作者:知網小編 來源:www.ld2008.cn
感知網檢索的重例:會計和信用的問題研究誠信是道德的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待人誠懇、誠實、重信用,保證信任。
會計的誠實是什么?簡單地說,會計的誠實代表著會計對社會的基本承諾。一、我國會計的誠信現狀會計的誠實不是會計人員的個人行為,它作為企業誠實的一部分,對促進企業發展極為重要。
會計不誠實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管理。解決會計信息的畸變越來越迫切和重要。
良好的社會信用是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障,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最根本的是全社會以誠信為基礎,注重節操的良好社會風氣。誠實和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也是會計師和相關機構立身之本,所以誠實和信用是會計的生命。但是,近幾年來,會計界的丑聞相繼發生,會計信息發生了扭曲現象。一部分會計從業人員認為“誠實和信用”是可以獲得經濟利益的“產品”,引發了嚴重的會計信用危機。
現在,金融會計的誠實面臨嚴峻的形勢,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難題。2002年,財政部總共檢查了保險等行業的192戶企業和相關的92個會計師事務所。總共調查了資產不實的115億元。所有者權益為24.2億元,利潤非24.2億元。2003年,中國審計局李金華審計長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交的報告書也表明,我國金融業會計信息畸變較為嚴重。根據
多個數據和事實,近年來,我國金融領域普遍存在會計基礎業務不規范,存在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問題。據相關資料顯示,部分中國企業信用喪失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到5855億元,相當于中國年收入的37%。
家公司的一些業績詐騙,讓人不得不嘆氣。2003年山西某上市公司所屬發電站違反國家規定的,累計計提3965.8萬元的“地方電力建設基金”,計入生產成本。
年末,發電站作為“能源基金”全額向上市公司繳納,直接將這些資金列入“其他未支付”科目,2003年的生產成本為3965.8萬元。上市公司不斷的惡性粉飾、非上市公司的粉飾決算源源不斷。會計師事務所的假賬審計和假評價與日俱增。這些弊端引發了我國會計信用危機,阻礙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會計偽造現象對會計業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產生了很大的疑問,導致了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危機。朱融基面對會計信用明顯缺失的現實,在考察北京會計學院時強調“以誠實和信用為基礎,注重節操,遵守準則,不做帳簿”。這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和反省。
近年來,社會各界從各種角度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提出了很多對策,但總體來說,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抑制,會計業務的正常秩序需要進一步改善。二、會計誠信問題的原因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會計信用問題?這不僅可以說明道德的倒退。那個和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前提是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意味著市場經濟活動主體具有不同的信息。如果會計信息對稱,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金融機構)和會計信息的利用者(主要是國家管理部門和投資者)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相同,虛假的會計信息容易被識破,沒有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但是,會計信息的制造商通常直接參與公司的運營管理,控制經濟活動的整個過程,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所以只能向會計信息制造商提供信息來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風險”或“反向選擇”,違反誠信原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損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利益驅動是內在的動因。會計之所以這么傲慢,是因為會計偽造背后有很大的經濟利益。
家企業可以通過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來欺騙投資者、債權人和國家相關管理機關的信任,獲得投資、政策傾斜、消費貸款或稅金支出等經濟利益。企業負責人因此可能獲得職務、工資、股價上漲等利益。會計人員可能由此獲得工資、升格、獎勵等利益。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在我國目前處于買方市場的環境下占其地位,根據金融機關的要求,提出了虛假的報告。
正是這些復雜的利益關系構成了虛假金融會計信息產生的內在因素。會計制度的界限是條件。
會計原則本身為會計偽造提供了操作空間。現代財務會計在確認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發生了大量的計提、預付、預付項目,會計信息制造商通過操作應計算項目的確認時間,可以做出虛假的業績。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會計信息制造商容易這樣高估費用和損失,低估收入和利潤,操縱利潤。
2會計標準的滯后給金融會計偽造帶來了契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的經濟事項不斷出現,原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完全不能適應需求。新的會計政策不能及時制定和公布。這客觀地體現了“合規”的期間。例如,與近幾年的“衍生金融機構”的會計基準有偏差。喪失信用的成本低的是催化劑。現在,中國對于偽造檢查過的會計制度“重視經濟處罰,減輕行政、法律處罰。加重對單位的處罰,減輕對個人的處罰。重視內部處理,減輕外部公開處理”。
削弱了法律的效力。在具體規定上治療現有的一些假法規,處罰的規定也顯得過于寬泛。如《會計法》第45條所示,“賦予、指示意思,強制命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構成犯罪的情況下,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未構成犯罪的,可以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機關職工的,或者由其所在機關或有關機關依法給予降級、解職、開除的行政處分。對于
偽造得到的巨額經濟和政治收益,這種偽造成本太低了。另外,這種輕微的經濟處罰常常由偽造機構的權益承擔,很少影響單位負責人和會計負責人的利益。正是會計偽造的預期收益明顯大于預期成本,才不斷上演會計撒謊的鬧劇。
監督系統不健全,監督機制不完善是會計不誠實的外在因素。現在,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監督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是指機構內部的監督,外部監督是指財政、稅務、審計、銀監、證監、監護等部門的監督。
因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確立,所以很多方面都不適應市場經濟。內部監督因為會計監督人員沒有充分的獨立性,所以容易流于形式。
外部監督由于分數多,面廣,任務重,注冊會計師制度又剛剛建立,并且人員知識老化等問題,都與承擔的任務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