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實驗論文:物理實驗論文移動電話微波輻射對人體有潛在影響隨著移動電話應用的日益廣泛,手機是否對大腦產生損傷是當前熱門話題,眾說紛紜。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腦外科通過細胞生物學和動物實驗研究,指出手機微波輻射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損傷作用,尤其是顱骨缺失人群更易感。這項課題被評為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創新獎。研究成果為現實生活中防護微波輻射提供了理論的" />
免費論文查重認準CNKI論文查重,專為高校論文檢測、畢業論文查重、碩士論文查重誕生的論文檢測入口平臺,CNKI論文查重系統涵蓋海量的數據庫,為畢業生解決各種煩惱,論文查重軟件免費為各種有論文檢測、論文查重需求的人提供,論文查重認準CNKI查重!
發布時間:2020-05-12 09:00:18 作者:知網小編 來源:www.ld2008.cn
驗論文:物理實驗論文
移動電話微波輻射對人體有潛在影響
隨著移動電話應用的日益廣泛,手機是否對大腦產生損傷是當前熱門話題,眾說紛紜。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腦外科通過細胞生物學和動物實驗研究,指出手機微波輻射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損傷作用,尤其是顱骨缺失人群更易感。這項課題被評為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創新獎。研究成果為現實生活中防護微波輻射提供了理論的參考依據,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在幾年的潛心研究中,劉偉國教授、揚小鋒博士等采用健康成年雄性大老鼠40只,每10只為一小組,分為空白組、輻射組、去顱骨組、去顱骨輻射組四個小組。用手術除去顱骨骨窗的大老鼠,在恢復正常行動后再行微波照射。只見輻射組大老鼠在帶孔的有機玻璃籠中接受照射,每天上午、下午各持續照射2小時,連續照射21天。對照組大老鼠除不進行照射外,其余生活條件與輻射組相同。
在動物模擬實驗研究中實發現頻率為900Mhz、功率密度在0.050Mw/cm2(正常手機頻率為900Mhz、功率密度在0.025Mw/cm2)持續時間12小時以上的微波輻射對離體的神經細胞有一定損傷作用。這種損傷隨著輻射功率的加大持續時間的延長而加重。當研究人員把去顱骨輻射組與正常輻射組的大老鼠比較,進一步發現頻率為900Mhz、功率密度在0.025Mw/cm2的微波輻射下(普通手機的工作頻率和功率密度)每日4小時持續21天的微波輻射對正常大鼠的腦神經組織無明顯損傷,但是相同的微波輻射對顱骨缺失的大鼠腦神經組織卻有一定的損傷作用。因此該研究同時也證明顱骨對于移動電話的微波輻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專家認為現代神經外科技術的進步,顱腦損傷急救技術水平的提高,顱骨缺失患者的人數不斷擴大。對于他們應以充分重視,保護他們的中樞神經受外界理化的損害。所以做好衛生防護、正確使用移動電話,是防止微波輻射對人體危害的主要預防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利用微波技術造福人類。
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科學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在汽車上駕駛室外面的觀后鏡是一個凸鏡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的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透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的。
轎車上裝有太陽膜,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太陽膜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放射足夠的光頭到玻璃外面。由于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反射成的像在過的前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及時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上,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相遇路上的行人相混。
現在,人類所有令人驚嘆的科學技術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網、核電站、航天技術等,無不是建立在早期的科學家們對身邊瑣事進行觀察并研究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為自己今后驚嘆不已的發展,為今后美好的甚或打下堅實的基礎。
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科學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在汽車上駕駛室外面的觀后鏡是一個凸鏡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的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透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的。
轎車上裝有太陽膜,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太陽膜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放射足夠的光頭到玻璃外面。由于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反射成的像在過的前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及時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上,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相遇路上的行人相混。
現在,人類所有令人驚嘆的科學技術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網、核電站、航天技術等,無不是建立在早期的科學家們對身邊瑣事進行觀察并研究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為自己今后驚嘆不已的發展,為今后美好的甚或打下堅實的基礎。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研究,在中學物理教學研究中早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了.許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對于這一定律的教學發表了自己頗有見地的教學見解,并且得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這些教學策略時,我們發現,確實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獻中所述的預期效果.然而,當我們設計一些新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決問題時,令我們十分吃驚的是:學生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卻又非常之差.這使得我們困惑不解.為何對同一教學策略教學的結果的評價出現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師教的原因,還是學生學的原因,抑或兩者兼而有之.這促使我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進一步,我們從學生的認知心理上,對這一規律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通常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一般是按教材編排順序,先進行演示實驗引出課題,然后通過講解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的爭論,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錯誤觀念,進一步通過做斜面小車實驗證明牛頓第一定律的正確性,最后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從而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為了檢驗學生學習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情況,我們曾用這樣一道題目來檢測學生.題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里,將手中的鑰匙豎直上拋,問當鑰匙落下來時是落在手里,還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學在試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問其原因,皆曰:汽車在走,而鑰匙拋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怎樣更好地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使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真正是實實在在意義上的令人滿足.我們認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學方法的改進已是隔靴搔癢,而必須深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考察學生產生錯誤認識的根源.
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物理概念、規律時所形成的錯誤,常常是由于其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
所謂前科學概念,是指兒童在學習物理課程以前的生活實際中,對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在頭腦中反復建構所形成的系統的但并非科學的觀念.比如牛頓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學中,那種認為只需要“正面”傳授知識,學生就能接受,如果他們仍不理解,可以多講幾遍就能達到目的的想法,實踐證明是過于天真了.因為在有些學生的經驗中,早已有了與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理論類似的觀念.這樣,當他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納入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成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代名詞.讓他們解釋用手推車、用腳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錯誤觀念的生活實例時,他們也能解釋得頭頭是道.但當解釋用手拋鑰匙、飛機扔炸彈的例子時,他們卻又運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去解釋,其錯誤觀念暴露無遺.這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效果不佳的癥結之所在.
3研究和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應當了解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的特點.
第一,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是自發形成的.
過去,我們在教學中,常常誤認為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其頭腦如同一張“白紙”,教師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畫,事實并非如此.學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客觀世界物質運動規律的看法.他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運動,而在力停止作用時物體靜止,于是主觀地斷言:有力,則物體運動;無力,則物體靜止.這正是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理論.
第二,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隱蔽性.
由于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潛在的形式存在.這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學生自己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因為學生并沒有有意識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學概念平時并不表現出來,但往往在學生運用物理概念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比如前述測驗表明,許多有10多年教齡的初中物理教師頭腦中也存在著牛頓第一定律的前科學概念,然而他們自己卻并不知道.
第三,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頑固性.
由于前科學概念是兒童頭腦中業已形成的概念,且長期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觀察又加強了這些概念.因此,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慨念是非常頑固的.
國內外物理教育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學生對某些物理現象形成了前科學概念,要想加以轉變是極其困難的.尤其那些在人類科學認識史上經歷了曲折歷程的前科學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亞杰的理論,學生認識什么和如何行動,主要決定于他們所具有的認知圖式(思維模式),而不完全取決于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他們按照自己已有的圖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錯誤認識存在的情形下,就會在頭腦中形成和正確信息極不相同的東西.
4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草原狼3xxx
大學物理實驗總結論文摘要:對實驗的總體概括(兩個學期的實驗縱覽),實驗舉例(PN結特性研究u、太陽能電池),個人問題總結,學習心得總結,對實驗課程的一些建議。關鍵字:半導體PN結物理特性、太陽能電池基本特性研究、邁克爾遜干涉儀、問題分析解決、方法、建議正文:1、整體概括總結:經過兩個學期的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的學習、實踐,從總體上看涉及的面比較廣。電學實驗:電學元件的伏安特性研究、平衡電橋測電阻。這兩個實驗都涉及到了電路的設計連接,是基本的電學實驗內容之一,這對于以往的單一學習理論知識來學,實驗的補充恰到好處的深化了對課本的理解。電磁學實驗:模擬法測繪靜電場、霍爾效應法測量圓線圈和亥姆霍茲線圈的磁場。這兩個實驗都是對抽象意義上的磁學物理量的測量,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和電場線都只是靠強制記憶的。但是這些實驗的引入很好的解決了我對于這兩個抽象物理量的了解,尤其是電場線的加深理解,盡管這是個認為杜撰的非物理事實,但是它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對于研究物理也是很直觀的。物理量的測量:拉伸法測量金屬材料的楊氏模量、扭擺法測定物體的轉動慣量、穩態發測定不良導體的導熱系數。這些實驗主要是驚醒一些物理上定義的量的測量,它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通過間接測量的到的,這就要求為我們對一些推理公式的了解,了解原理,通過理論的推導公式,將難以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過轉化,間接測量出來。半導體:主要是關于PN結的
初中物理實驗目錄
一、一級實驗
第一章:聲音由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影響響度大小的因素。
第二章: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直線傳播;折射規律(從空氣斜射到水等物質、從水等物質斜射到空氣時的兩角定性關系)。
第三章: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第四章:熔化,熔化吸熱;凝固,凝固放熱;晶體與非晶體在熔化、凝固過程中的異同點;汽化,汽化吸熱;蒸發,影響蒸發快慢因素,蒸發吸熱致冷;液化,降低溫度使氣體液化,液化放熱;升華,升華吸熱;凝華,凝華放熱。
第五章:帶電,兩種電荷,摩擦起電,電荷相互作用,驗電器及其作用;電路及其組成,通路、短路、斷路。
第六章:電阻大小與導體長度、橫截面積、材料的定性關系;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及作用(4個接線柱)。
第八章:電能表讀數;焦耳定律(定性)。
第九章: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磁場形狀;電流磁效應實驗,電流的磁場及方向;電磁鐵,鐵心的作用;通電螺線管外部磁感線的形狀、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受力的方向與電流及磁場的方向都有關系,能量的轉化;電動機;電磁感應現象,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感應電流方向的有關因素,電磁感應中的能量轉化。
第十一章:用量筒測量固體、液體的體積。
第十二章:測量長度;慣性,慣性的利用和危害;二力平衡的條件。
第十三章:利用彈簧測力計測力;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摩擦現象,摩擦力的測量,增減摩擦的各種方法,兩種摩擦的比較;杠桿及分類;滑輪及分類、特點,滑輪組規律;斜面及越長越省力。
第十四章: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大氣壓強;大氣壓的測量方法,水銀氣壓計(視頻);流體(氣體和液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第十五章:動能及大小的決定因素,重力勢能及大小的決定因素,彈性勢能及有關決定因素;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第十六章:擴散現象,熱運動與溫度的關系,分子間作用力;改變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比熱容概念建構;能量守恒定律(主要研究轉化和轉移)。
說明:有下劃線的實驗還要求學生會設計出完整的探究實驗報告,包括實驗表格的設計等。其它實驗作為驗證性小實驗、綜合能力等內容進行考查。
二、二級實驗
1.八年級(上)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條);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4條);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u>2f、2f>u>f、u<f情況下的像的大小、虛實、倒正);使用液體溫度計并探究水的沸騰過程;連接兩個用電器組成的串聯、并聯電路;使用電流表并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規律(僅限于兩個用電器)。
2.八年級(下)
使用電壓表并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壓規律(僅限于兩個用電器);探究歐姆定律;用伏安法測電阻;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量小燈泡電功率;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
3.九年級
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質量;建構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探究牛頓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探究液體壓強規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
注意:
1、初中物理實驗可分為五類,它們是:
(1)測量性實驗:知道有關器材的使用方法,能運用這些器材進行測量。如:用電流表測電流。測量性實驗一般要通過測量多次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
(2)安裝性實驗:會根據要求設計安裝組成裝置或儀器。如:組裝電動機模型。
(3)驗證性實驗:通過設計小實驗,驗證觀點的正確性(包括器材、做法、現象、結論)。
(4)探究性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結論。如:探究歐姆定律。
(5)建構性實驗:通過實驗,建構物理量。如:密度概念的建構。
2、“二級實驗”是必須到實驗室進行的學生分組實驗?!耙患墝嶒灐苯處熆梢赃M行演示實驗,也可以根據情況讓學生去實驗室或運用身邊器材進行分組實驗。
二、實踐過程:
第一次實踐: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體驗和認識
第二次實踐: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次實踐: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探究意識增強
第一次實踐: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體驗和認識
教學設想:
在平時教學中,測小燈泡功率的實驗學生都做過,測出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小燈泡的電流,根據電功率的數學關系式:,就能得到小燈泡的功率。教學中教師提出三個探究問題。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出測定小燈泡功率的實驗方案是否可行,讓學生在計算機仿真電學實驗中進行連接。演示操作過程,特別是平時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是學生的弱項,此時,在仿真電學實驗中,可以很直觀地解決連接以及動態變化情況。另外,對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接線柱的連接,量程的選擇都可以有正確的操作過程。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采集有用數據,并通過計算,測出了小燈泡的功率。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實驗操作得到了有效的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也碰到許多問題。例如,學生如何進行數據處理,電功率與這些數據之間的聯系是什么等等有待解決。
教學反思:
第一次實踐后,教研組開展了教研活動,在區教研員指導下進行反思,認為三個問題同時進行設計、連接、采集數據、經過運算解決探究內容容量大,坡度不夠,探究不深,學生的印象不深。另外,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操作時間不足,在實踐操作中反映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第二次實踐: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提高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想:
對第一次實踐課所反映出的問題,在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新的教學方案,新方案針對學生實驗的不足,調整了教學策略,增加了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討論,包括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的采集、學生面對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互助討論和質疑,尤其是增加了知識的遷移內容,強調了各種設計方案中數學關系式的引入及處理,讓學生通過深入討論、評價,切實提高在探究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問一:某一小燈泡標有“,”字樣、電源電壓為6V、電鍵、電流表、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現一電壓表15V一檔被壞(0—3V一檔可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段1〕
師:在小燈泡額定電壓為3.8伏中,電壓表15伏一檔被損壞,怎樣測定小燈泡功率。
生:把電壓表并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
師:方法很好,一開始就把電壓表并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點行嗎?
生:不行。
師:為什么?
生:電路連接正確后,閉合電鍵時,滑動變阻應放在最大,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超過3V,不能直接并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
師:怎么辦?
(思考討論后)
生:能否把電壓表先接在小燈泡兩端,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V,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也為3V。這時,可以移動電壓表,把電壓表并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調節滑片,使電壓為2.2V時,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8V,觀察電流表的示數為0.3A,就能測定小燈泡的功率。
……
提問二:某一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電源電壓為6V、電鍵、電壓表、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但手中沒有電流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斷2〕
師: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8伏,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為2.2伏,怎樣知道接有電路中電阻絲的電阻大小。
生:能否測出電阻絲的長度?
師:為什么要測出電阻絲長度,才能知道阻值大???共3頁,當前第1頁123#p#
生:因為滑動變阻器電阻絲總電阻為50歐,總長度為定值,只要測出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用比例的辦法,就能得到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阻值。
師:你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生:由電阻定律可知:。在(材料性質)、S(橫截面積)一定時,R與L(長度)成正比。
師:能否寫出關系式?
生:可以。
師:用什么工具進行測量?
生:(思考后)用刻度尺。
……
學生在不斷探究思考后,想出了解決辦法。通過解決測量接在電路中的電阻絲長度從而求出接在電路中的電阻。
提問三:某一小燈泡的額定電流為,電源電壓為6V、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二個電鍵、電流表、但手中沒有電壓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斷3〕
師:怎樣用電流表測通過滑動變阻器的電流?
生:是否能讓電路發生局部短路。
師:怎樣發生局部短路?
生:把電鍵并聯接在小燈泡兩端,第一次讓電流表示數到達小燈泡0.3A時,閉合并聯的電鍵,使小燈泡發生短路,測出電路中的電流。
師:接下來怎么得到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生:用電源電壓除以電路局部短路時的電流,得到滑動變阻器接在電路中的電阻,乘以電流0.3A就是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電源電壓減去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就是小燈泡兩端電壓。
師:還有其他方法得到滑動變阻器接在電路中的電阻?
生:能否還可以用刻度尺來測量?
師:可以,二種方法你們都可以試一試。
……
教學反思:
第二次實踐,重點放在學生討論和進一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并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尋找理論依據,讓學生懂得要解決問題必須有理論基礎。可用最簡單的工具(刻度尺)解決較難的電學問題。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會采集數據并能用數學表達式進行運算,但不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表格是實驗數據處理所常用的一種方法,教師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學會這樣一種科學的歸納方法。
第三次實踐: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探究意識得到了增強
教學設想:
在前兩次實踐基礎上,我和組內教師就第二次實踐課中存在的不足,又展開了分析及反思。大家提出,是否能就上過的問題再設置一些問題,設置些學生認知上的障礙,擴大些積極思考的范圍,是否讓學生在不知道電源電壓的情況下來設計實驗的方案,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增強探究意識,初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思考題:某同學手上有一小燈泡標有“0.3A”字樣清晰可見,滑動變阻器上標有“50Ω、1.5A”,電壓表一檔壞了,知道電源電壓為6V左右,經思考后,想出一個方法測定小燈泡的功率。此題在實驗操作時有許多探究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先討論,設計出方案再在課內大家交流,共同參與實驗,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討論,最后得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把電壓表接在小燈泡兩端,閉合電鍵,滑動變阻器處在最大值,記錄此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把電流表的示數乘以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得到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加上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就能知道電源電壓的正確值,隨后可以用解決問題(2)中的方法,也可以用解決問題(3)中的方法,測定出小燈泡的功率。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表格或問題設計表格,通過數據的記錄、整理,學生能從表格中看出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并能從表格中歸納出應有的結論,也學會了正確的語言表述。
三、總結反思:
第三次實踐課是全區公開課。學生通過計算機仿真電學實驗,進行分析討論,觀察現象,解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實驗方法中沒有想到的問題,通過學生實際的操作及教師的演示,大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聽課的教師對這種邊討論邊實驗的教學方法,影響深刻,都認為值得借鑒。
通過三次實踐和二次反思,我認識到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設置的探究性問題(或稱為問題情景)、探究活動能否積極有效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下面這些要素:
1、選擇探究內容,要切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基礎。問題的提出要有思維的層次感及一定的認知坡度。
2、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多渠道、多方位讓學生進行探究,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
3、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及時地解疑導撥,互動合作探究。
教師必須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活中的現象,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并不斷地遞進探究內容的層次,設置學生思維的坡度,通過質疑、討論、交流等形式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多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還會發現各種儀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并不斷地反思,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嘗試、發現、創新”地過程中來。共3頁,當前第2頁123#p#
通過“三實踐二反思”的教研活動,深深體會到專業研究人員引領所起的作用和教研組全體教師合作互助的教研活動的重要性,給我的教學帶來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完善我們的教學策略,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使學生“樂學、會學”,在不斷地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